关于农商银行人力资源管理转型的思考
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。实施“人才立行、人才强行、人才兴行”策略,进一步转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制、机制,打造一支数量充足、结构合理、梯次分明、素质优良、充满活力的新型人才队伍,有利于适应金融发展的新需求,应对同业竞争的新挑战,推动农商银行实现更高质量、更可持续发展。
一、加快构建职级管理体系,提高员工职业规划的清晰度
(一)规范岗位管理体系。梳理现有岗位设置存在的问题,结合业务发展、监管部门要求、岗位职能等方面规范岗位名称设置,并按照能力与职责相近的原则,划分岗位类别和职级序列,实施分类管理。
(二)建立职级发展通道。突出抓好人才序列管理,每个序列均构建起相应的岗位层级,分层分级递进通道。重点建立从柜员到部门经理的纵向发展通道,和从初级到资深级柜员(客户经理)的横向发展通道,实现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序列进行职业发展规划,实现职位晋升、岗位晋级,获得相应待遇。
(三)完善配套管理体系。配套建设薪酬、培训、评价、动态调整体系,结合业务发展需要、人才培养规划、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,适时调整,使得职级体系更可操作,与业务发展更加匹配。
二、健全完善人才培养工程,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的多元化
(一)常态引进专业化人才。根据岗位需要,加快科技、法律、财务、国际业务、金融市场等专业化人才和有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的引进步伐。强化外部人才的使用、考核,建立岗位“试用期”制度,对达不到岗位要求的坚决淘汰。
(二)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。倡导内勤外勤互学,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。实施机关部门之间横向和机关与基层之间纵向的人才交流,帮助增强组织领导、管理指导、沟通协调能力,培养经营管理人才。
(三)积极储备后备库人才。分层建立后备人才库,通过考试把品德好、能力强、业绩好的员工选拔进库。实施定向培养、动态考评,优秀的优先启用,考评末尾的退出。
(四)强化素质整体性提升。邀请外部专家进行专业化辅导,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。开展“传帮带”活动,让有经验、有能力的老员工帮助培养新人。建立“伯乐”机制,把“带人、识人、选用、用人”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履职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,鼓励主动发现、培养、推荐人才。
三、调整优化双向激励机制,增强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性
(一)固化人才选拔机制。明确岗位任职资格。建立各层级岗位的任职资格,让员工明确要求,并向不同层级目标努力。优化“选人用人”流程。进行初试(考试、考评)→复试(面试、评议)→公示(党委研究);对专业化的人才,邀请外部专家进行面试测评。广泛采纳民主意见。对群众基础差、违规事项多、团队意识薄的,相关事实调查确认后,坚决“不使用”;对基层反映好、工作能力强、业绩特出、品德优秀的,不唯考试,破格任用。
(二)优化考核评价机制。发挥考核导向作用。将考核激励办法与经营管理目标、监管要求、战略转型、中长期规划相结合,把绩效考核作为强有力的管理工具,引导逐步向“好银行”迈进。实施分类分层考核。中层管理人员侧重考核履职能力,客户经理侧重考核业务指标,柜员侧重考核柜面服务质量、业务办理速度、柜面营销能力,机关员工侧重考核服务基层能力、工作质量、工作时效性等,引导各岗位人员在其位谋其职、尽其用显其能。建立客观评价机制。考核实事求是,客观公正,准确区分不同层级好差,为人员奖励、惩罚提供依据。不以一时一事衡量员工能力、价值,考核把踏实干事与不思进取区别开来,把客观制约与主观庸碌区别开来。
(三)建立有序退出机制。实施业绩、合规“双淘汰”。对经营单位、机关部门负责人业务或者管理(合规)季度考核连续倒数的,不讲人情世故,实施岗位交流、降职、解聘。
四、建立健全关爱激励平台,凝聚推动转型发展的正能量
(一)积极搭建劳资沟通平台。建立常态沟通机制,定期不定期组织开展“谈心”“谈话”活动,畅通上下交流渠道,主动了解员工心声,引导正确表达诉求,及时化解问题矛盾。
(二)积极搭建价值分享平台。更加注重物质分享,重视提升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,在财经纪律允许的范围内,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,不断增加福利项目,提高福利标准,增强员工的幸福感。更加注重精神激励,常态化开展各类文化活动,丰富员工的精神生活,激发团队意识、进取意识。
(三)积极搭建员工关爱平台。对新员工入职分配和老员工交流轮岗,实施“就近上岗”机制。对确因工作需要离家较远的,建立补偿机制。对退休人员、困难员工,建立长效关爱机制。
|